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因為卡文

對...明天要跟當肯爺爺討論,雖然我已經拼到兩千字,但是最重要的main body還是便祕.........怎麼寫都像抄書(因為怎麼引用都是用同一本書去解釋同一本書啊!!!也沒有別的人來討論這本書,到底是要我寫甚麼!?)

總之,反正我現在坳不出來,乾脆來memo今天座談會的內容
之後這些內容會重新整理之後,po到課程專用的blog和大家討論(<--這個超先進的!亞洲人我們輸了!!!雖然我們有論壇,但是沒有用到共同管理blog的概念,實在太可惜了!)

今天大致上都是兩國的藝術家對自己的作品進行presentation,中間夾了兩場,一個是中國學者針對中國水墨畫與公眾關係的演進進行演講,另外一個是我們Public Art的老師針對如何對公共藝術進行整理歸檔進行討論(我不知道該怎麼翻Public Art as Archive.....)

注意到我用"演講"跟"討論"

兩天的座談會下來,我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
英國方面的學者或藝術家,多半以"深入人群"為角度,進行創作或研究公共藝術與群眾的關係
中國方面,無論是學者或藝術家,則多以"教育人群"為角度,對群眾表述,告知自己的理念或理論
我不知道這是文化背景,亦或政治背景的關係
因為這兩天我沒有機會對這個問題進行發問,我會另外再找時間問問老師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第二,我想政治在這場座談會裡,因為中國的關係,角色非常強烈,且相當主觀
我個人並不喜歡從這樣的角度角讀藝術或設計,當然,一部分跟中國和台灣尷尬的力場也有關係
尤其是昨天最後某位英國牛津大學的學者,提出的某張中國文化地圖中,把台灣也畫進去的時候,那真的不是個尷尬可以形容........(雖然我想全場可以只有我一個人在尷尬,因為只有我和Anna兩個逮灣郎.......)
昨天的狀況尤其嚴重,有時候甚至可以稍稍的感受到英國人也有點不舒服,只是大家都很好心沒戳破
今天中國學者和藝術家的論點稍稍平衡了一點,比較有討論空間
也剛好抓到機會私底下跟其中一位昨天主講天安門廣場的教授問了一些問題
他回答我的點,我快速記一下,剩下有空再補充:
1. 天安門在歷史地位上,是天子對人民頒布指令與法律的地點,是一種象徵性的,由上對下,單向的溝通管道
2. 新中國政府成立之後(國民黨遷台之後),國家領導人因開國大典閱兵需求,重新建立天安門廣場-->新天安門廣場的建立並非建立在公共藝術或與群眾產生交流的原因上
3. 新中國政府曾經針對天安門廣場的空間思考並提出"與人民交流"的概念
4. 法輪功事件與六四天安門事件讓政府停止了"與人民交流"的概念實行之可能性,並頒布禁止進行政治性集會遊行的法條
5. 天安門廣場是一個政治性的廣場

這讓我想到,如果按照他的理論,其實天安門和其他他們在演講中提出的紀念碑等等的"公共藝術"其實在當時的年代,在建造的當下,它們應該屬於"公共建設"而非"公共藝術"
不過這個問題是我之後想到的,沒辦法問
這又聯想到中正紀念堂(或自由廣場,隨便)
同樣包含紀念碑與某種程度的政治意味(如果硬是要扯的話啦.......我想台灣人應該很少認真的把甚麼地方畫分成"政治性的廣場",只是覺得該集會遊行好像就應該要去哪裡而已....大概)
但是我想,應該大多數的台灣人提到中正紀念堂(或自由廣場)並不會想到"公共藝術"(它原本建造的目的也不是藝術,我想應該也沒有甚麼偉大得要命的藝術家還是設計師參予其中.....不然就是參予了然後被大家忘光光...)也不太可能想到"公共建設",可能最多想到那是一個"公共空間"或......"公有地"

另外,最後一位藝術家present的作品,意外得我去年在北京跟涂一起看過
原來後面還有落落長的故事
不過我個人對他的故事還有他的動機抱持著...該怎麼說...問號?
因為我印象中那個展並沒有針對他的作品進行很多的解釋
所以,如果我今天沒有聽到他的解釋,我會單純的把這個展當作是某位中國新藝術家對自己的國家或文化的反思而已,就像798裡一抓一大把的毛主席一樣
關於他在presentation中提出的紀念,治療,省思等等的說法,一樣因為時間不夠,沒辦法進一步的求證(看起來我的問題一堆,都沒辦法求證....時間真的太趕了||||b尤其是中國藝術家和學者很喜歡在一些奇怪的點上打轉......例如紀念碑該如何翻譯成英文....)

大概就是這些東西
如果有人看了有想到甚麼,拜託留個言給我參考一下
我會整理之後努力翻成英文放到我們班上的blog,看看其他人的感想如何
基本上會在下禮拜之前(有時間嗎?囧 )
因為老師每隔兩堂課會針對blog上的文章進行全班性的討論

我要去睡了........Orz||||b
明天真的生的出main body嗎........

沒有留言:

Powered By Blogger